坦尚尼亞 | 吉力馬札羅 | 阿魯沙

NT$230

拉飛奇源自史瓦希里語,意即朋友;此處理廠源自英國商VOLCAFE之永續經營計畫,為坦尚尼亞雇用女性員工的處理廠先鋒,所產之咖啡品質為坦尚尼亞數一數二。此款圓豆小巧精緻,口感醇厚香氣濃郁。

*

國家:TANZANIA

雖然緊鄰多個咖啡產區,但直到十六世紀時咖啡才由哈亞(HAYA)族自衣索比亞引進坦尚尼亞北境,哈亞語為AKAMWANI;此咖啡品種多半為羅布斯塔(ROBUSTA)一支,但傳統上哈亞人並不飲用咖啡,而是將咖啡生豆與多種藥草一起煮沸後製成可咀嚼的刺激劑,並由於提神功效有助於戰爭,咖啡生豆在十八世紀成為當地流通的貨幣。1898年德國展開殖民後成立咖啡部並在吉力馬札羅火山周圍引進阿拉比卡種(ARABICA),並在1911年訂定法律規定以阿拉比卡種取代所有羅布斯塔種;改種者可脫離奴隸身分,但拒絕更換品種則被迫改植香蕉或鳳梨。一戰後英國取代德國殖民,以更大力道推動移除羅布斯塔種,並於1925年成立首個咖啡合作社(KNPA);坦尚尼亞隨後出現數個合作社,英國殖民政府便以合作社為優先建造可供出口的鐵路,咖啡遂成為該區域最重要的經濟作物。1961年獨立後,坦尚尼亞政府採社會主義,咖啡雖然被列為政府最重視的農作物,但產量增倍的計畫卻因人民公社(UJAMAA)崩壞而失敗。1977年,政府解散所有公社並成立咖啡部,要求所有咖啡只能在摩西(MOSHI)處理站處理及銷售,80年代間因處理站設備逐漸老化而政府無力撥資更新導致產量跌至谷底。坦尚尼亞於90年代由社會主義轉型多黨民主政治,新政府允許咖啡農夫直接將咖啡銷售給外國買家,政府位於摩西的競標所開放給民間使用,並允許民間自建處理站。雖然進程因烏干達傳來的咖啡樹疾導致產量再次銳減,但進入21世紀後產量逐漸恢復,評鑑制度採取與肯亞相同的英國制(AA、AB、PB等等)以管控品質;因大規模私有化,全國有超過45萬名小農。

區域:KILIMANJARO

吉力馬札羅(KILIMANJARO)地區位於吉力馬札羅火山與梅魯(MERU)火山之間,緊鄰肯亞。由於吉力馬札羅地區最大的兩座城市及轉運站為摩西及阿魯沙(ARUSHA),該地區出品的咖啡也常冠上摩西或阿魯沙之名。此區輸出之咖啡豆通常為圓豆(PB,PEABERRY,果實中只有一顆種子而非兩個,體型通常較小,約佔所有果實之5%至10%),常帶有一股略有酒香的酸韻,口感相對濃厚,偶有類似衣索比亞水洗豆之細柔花香。圓豆並非在坦尚尼亞生產咖啡果實中佔比較大,而是因為坦尚尼亞設有專門篩選圓豆之設備等而能以此等級輸出。

生產:RAFIKI

坦尚尼亞咖啡多由小農產出,小農擁地通常不超過1.5公頃;許多小農會共用一個處理站,再將等級、風味相似的咖啡生豆混合到足單位(至少需要裝滿一袋)後送至競標所。拉飛奇(RAFIKI)源自史瓦希里語,意即朋友;此處理廠源自英國商VOLCAFE之永續經營計畫,為坦尚尼亞雇用女性員工的處理廠先鋒。此處理廠處理坦尚尼亞北部60%之咖啡。由於此區以小農為主,溯源僅能溯及合作社;此豆主要來自三個合作社:曼薩拉(MAMSERA)、馬希達(MAHIDA)、科瓦肯尼(KIRWA KENI)。其中科瓦肯尼由一名女性:MARY SHAYO領導,所產之咖啡品質為坦尚尼亞數一數二。

額外資訊

重量 0.2 公斤